吳江環境檢測中心輔樓房屋增層加固改造
房屋增層前應提供使用單位的增層目標要求,進行增層鑒定工作,經綜合評定適宜增層時方可進行增層。舊房增層改建設計遠比新建工程復雜,不僅要考慮新建部分和新舊建筑之間的關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對原建筑的結構質量狀況作出判斷,并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
1.1技術要點
1)建筑物增層的結構設計應執行有關的建筑結構設計規范和材料要求。
2)增層結構計算簡圖必須與實際情況相符,傳力路線明確。
3)應盡量減少由于增層使既有建筑物承重結構產生的附加應力和變形。
1.2主要增層技術方案
一般剛性磚混結構(上下部均為磚混結構),在對地基基礎及墻體強度進行復核驗算并滿足抗震設防要求后,可采用普通粘土磚或砌塊、輕質高強材料(如泰柏板等)來加砌新的上部墻體。當個別墻段或基礎強度不足時,可先進行局部加固處理。增層的承重體系可在原承重墻體上加層,也可采用與體系相反的承重體系,即原房屋為橫墻承重體系,增層部位為縱墻承重體系;原房屋為縱墻承重體系,增層為橫墻承重體系。但必須在剛性方案或抗震要求的間距內布置上下連貫的剛性橫墻。
多層全框架結構。當增層部分仍采用框架時,上下框架柱應對齊,將原結構框架柱頂鑿開,接長鋼筋后再澆筑增層部分的框架柱混凝土。在新舊結構交接處,亦即原屋面高度處宜現澆截面較高的轉換梁,以確保新舊結構在加層處有可靠的傳遞,并增強節點的抵抗能力。對老框架強度的驗算,除了考慮增層后增加的垂直荷載外,還要考慮房屋加高后,由于水平荷載增加而使側移加大的影響。必要時可設剪力墻,控制側移的影響,相對地提高框架的承載能力。
多層內框架結構。增層部分的結構布置與下層結構相同,內框架鋼筋混凝土中柱梁、磚壁柱設置至頂。根據抗震要求,房屋四大角設抗震柱,新加層抗震縱橫墻采用普通磚或砌體。加層的可行性取決于原鋼筋混凝土內柱及帶有壁柱的磚砌體的承載能力已經補強加固的可能性。
底層全框架結構。上部加層部分一般采用剛性磚混結構,由于上部加層而增加了底層框架的垂直荷載和水平荷載。對于經過復核驗算不能滿足加層強度及抗震要求時,可采用口型鋼架與原框架梁柱形成組合梁柱進行加固(此方案適合于非地震區使用)。
下部磚混、上部框架結構方案。這種類型主要是為了減小增層荷載,在舊房屋上部分采用填充輕質墻形成的框架結構體系。采用這種方案時上部框架柱應有可靠的錨固或支承,通常應結合舊房加固,宜對舊房設構造柱,使其與加層中的框架形成整體,從而使框架梁柱落地,構造柱應盡可能深入既有建筑物室外地面下500mm,或錨入基礎圈梁內,以避免上部框架柱未落地,而只是在舊樓層圈梁上連接,造成錨固不可靠的后果。
下部剛性方案,上部為彈性或剛彈性方案的磚混結構。此類建筑主要用于增設一個較大空間的會議室等。由于此類建筑的抗震性能差,不宜在地震區修建。在非地震區,應考慮新加縱墻有足夠的承受橫向風荷載的能力。此類房屋在增層時,應從外墻底部起,在建筑物外側沿房高增設扶壁磚柱,用以增強加層部分墻體抵抗橫向水平力的能力,扶壁磚柱的斷面應滿足加層部分窗間墻的強度和穩定性要求,或加層部分增設鋼筋混凝土柱列與舊墻體增設的構造柱相連。
外套結構。當在既有建筑物上增加的層數比較多、增加的荷載較大,而原建筑的寬度不大于15m、高度在15m以下且不適于采用直接增層方案時,可采用外套結構增層方案。外套結構可以解決直接增層不能解決的問題:
1)增層以后的層數、高度可不受GB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對砌體房屋層數和總高度的限制,而放寬到多層或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的適用層數和高度。
2)不受原平面設計及結構類型限制,可按新的使用功能要求,重新進行設計。
3)可以改善建筑立面,解決新舊部分不協調、不統一的問題,消除外形上簡單的加固痕跡。
4)外套框架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外套框架與舊建筑物完全脫開,外套框架底層柱很高,中間無水平支點,稱為長腿柱外套框架;第二類,外套框架與舊建筑物連在一起,在外套框架各層柱中間有水平支點,稱為短腿柱外套框架。